唤起我们内心的记忆有很多种方式,如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覆盖了全球以及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今天的信息传播已经不是当年那样闭塞了,每时每刻都在看到人们在寻求时代的步伐,真正的将一些感想和理性的东西用互联网体现出来,代替了相册、图书、记事本等等,大量信息和资料通过互联网进行收藏,这是我们的时代。
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时间的摸索中逐渐的区分,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密不可分的,我们的生活已经被这些互联网上的微电影或者长广告片充斥着,人们之所以有的时候比较排斥广告其实也是在抵触艺术性与商业的碰撞,不可否认的两者缺一不可。
《老男孩》唤起了一代人“未曾绽放就要枯萎”的青春记忆。它的成功让人们开始把“微电影”真正当回事,文艺人、广告主、网络公司、影视公司都在“微电影”中看到了某种可能性。真正通过出资或赞助而拍出了合格的作品、并进而实现了良好品牌推广的广告主,借助微电影传递的,往往是企业理念或品牌口号,而这些理念或口号多数都属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价值,如乐观、创新、博爱等等,那么围绕这样的主题、而非具体的产品及型号进行创作,其实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开“广告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拿捏好微电影与广告推广之间的“度”,就好比酸碱平衡造就了饮用水,一旦过度失衡就危害生命。微电影作为新生事物,当务之急是从业者要自律自重,在实践中摸索并制订出合理的“行规”,否则劣币驱逐良币,变质为长广告并非不可能。
就像我们需要宣传片拍摄,需要找投资商是一样的或者是直接的客户是一个道理,我们无法离开商业带给我们的金钱,也没有办法脱离。